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介绍 » 学会简介 » 立足根本 开拓创新促进中医疼痛学术跨越式发展
立足根本 开拓创新促进中医疼痛学术跨越式发展
  • 作者: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 更新时间:2010/6/20 14:40:55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 中西医疼痛医学网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刘长信主委在疼痛学分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众所周知,临床疗效是任何一门医学的根本宗旨与归宿,是它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与基石。当前,随着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无声无息“的竞争中,其内涵实质是非常激烈甚至近乎残酷的。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医药学正是以期卓越的临床疗效,赢得人民,赢得社会,赢得历史。今天,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强力领导,有我们数以几十万计的优秀中医人才,我们的中医药事业一定能与时俱进,发挥更加灿烂的光芒,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丽的瑰宝。      

尊敬的马建中副局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 
   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在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将于六月六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我今天想借贵报向大家就成立疼痛学分会的重要意义及其分会今后的工作思路作一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专家和代表批评指正。 

   一、明确思想认识,深刻理解成立中医疼痛分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众所周知,国际上已经明确提出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也都有专业的疼痛治疗。我国卫生部也于2007年要求成立独立的疼痛科开展专业的疼痛诊疗,中华医学会也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疼痛分会,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西医疼痛诊疗体系。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医在治疗疼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但却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学术平台和科学指导,从而极大地阻碍和制约了学科的完善与学术的发展。所以中医疼痛学分会的成立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其意义就在于 “三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中医疼痛治疗技术的规范和提高。 中医在治疗疼痛方面有悠久的历史,推拿、针灸、拔罐、刮痧以及各种内服外用中药等等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在我国自古至今已沿用了一千多年,近几年涌现出以小针刀为代表的中医微创术更加提高了中医技术治疗疼痛的疗效和拓宽了治疗范围。由于中医疗法有疗效好、使用方便、副作用少、易于推广、患者乐意接受的优势,多年来患者众多,在我国的疼痛防治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门派众多,各家自立门户,缺乏整合和规范化,在科研上薄弱等等。分会将集中全国的中医疼痛人才,挖掘传统中医疼痛技术,并进行规范和推广,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疼痛诊疗水平。 
   (二)有利于中医疼痛治疗学的完善和发展。由于缺乏中医疼痛的诊疗体系,目前疼痛的治疗多按照西医的方式进行,对于孕育出伟大的中医学的中国,显然是一大缺憾。分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中西医的疼痛技术,制定各种疼痛的中西结合诊疗体系,使得疼痛的治疗多样化,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医疼痛治疗学。 
   (三)有利于独具中国特色的疼痛治疗模式的创立。中医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治疗疾病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会的成立将进一步发挥中医独特的优势,配合现代医学手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疼痛治疗模式,达到中西优势互补,创造新型的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中医疼痛诊疗水平。 

    二、坚持学术为重,坚定不移地走中医为主、兼容并蓄的发展之路
在分会筹备的日日夜夜里,我不停的自问:中医疼痛学之路将走向何处?中医疼痛学之船将驶向何方?经反复反调研和征求许多同道们的意见,我们决定:坚持走中医为主、兼容并蓄的学术发展之路。 
    (一)倡导并协助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疼痛防治体系。 
    当前中医治疗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均选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指标,一切向现代医学看齐,但针对祖国医学的特点,都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研究是不全面和不完全正确的,因为中医理论以平衡和谐、顺应自然为特点,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确切点说是治人而不是治病,更加人性化。所以分会将坚持用中医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医疼痛的科研,不管是何种疼痛治疗技术,从辩证到选择手段,到疗效评价,都要先探索其中医的属性,然后用中医理论指导下来进行研究,形成中医自己的疼痛防治体系。 
    (二)  探讨并协助制定中医技术为主体、 博采众长、多学科参与的中医疼痛治疗规范。
在充分发挥中医治痛技术如: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中药外洗内用及中医微创的基础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消化现代医学的诸多技术如:神经阻滞、臭氧、微创等以及民族医学的优秀成分,制定出中医自己的疼痛治疗规范。 
    (三)研究并协助制定中医疼痛科的建设和管理指南。
中医疼痛科是中医疼痛防治体系、中医疼痛理论和技术具体体现的最基本单位,承载着疼痛患者对中医疼痛治疗的希望,它的办科方向直接影响着中医疼痛学术的发展。因此,学会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从疼痛科的功能定位、人员队伍、基本条件、布局设置、管理制度、器械配置、服务技术、环境形象诸多方面,积极参与帮助制定中医疼痛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指南。 

    三、以会员为本,努力搭建促进中医疼痛学术发展、提高学会服务能力的“五大平台” 
    学会是会员之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的共同体。竭诚为会员乃至整个中医药事业提供良好的学术、科研及其相关服务,是学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因此,为了将会员服务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我们拟努力搭建以下“五大平台”: 
    一是科学研究平台:为了切实搞好中医疼痛治疗技术自身的定位和升华, 分会将根据目前学界各家门派众多,力量分散,在技术上也缺乏规范性,由于大多停留在经验传承上,科研水平低的现实情况,大力倡导和积极组织科研协作、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尤其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中医疼痛技术的适应症,规范中医疼痛技术,建立和完善疗效评价体系。同时,紧跟疼痛学科发展前沿,整合相关资源,开展高水平的中西结合疼痛科学研究,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结合特色疼痛治疗体系,为中医疼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是信息共享平台:分会会将通过建立中医疼痛专业网站、主办中西疼痛杂志等形式建立中西结合疼痛诊疗的信息共享平台,大量收集疼痛相关古代文献,收录最新的国内外疼痛发展现状、科研进展等信息,为广大会员提供查阅检索等多种学术信息服务,努力使其成为广大会员储存知识,查阅知识,共享知识的重要平台。 
    三是学术交流平台:当前信息高度发达、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科的发展对人才和科研成果的依存度将越来越高,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将是学会工作的基本职责,也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加速人才成长,为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的重要途径。所以分会将定期组织相关学术讲座、会议(有条件时我们还将举办中外国际学术交流会),切实促进中医疼痛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四是科技服务平台:为了更好地履行学会的服务职能,我们将在全国各个省市建立统一的会员服务管理平台,为广大会员提供成果转让、企业研发、科研审批协助、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培训等服务,努力促进会员及其所在单位中西医疼痛技术开发研究、推广应用工作,开创中西结合疼痛诊疗技术进步的新局面。同时,组织会员采取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向大众传播中医疼痛诊疗知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 
    五是基金支持平台:为了更好地做好会员学术服务工作和推动中医疼痛事业发展,分会拟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筹集成立中医疼痛发展基金,为中医疼痛防治网的建立、大众疼痛知识传播、会员疼痛科研立项资助、基层中医疼痛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等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如上所述,只是我们一些尚不十分成熟的想法与打算,有待各位领导的帮助指导和所有分会同仁的补充完善。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