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病例介绍 » 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腿痛35例分析
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腿痛35例分析
  •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1/9/29 10:56:19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 【字号: 】 浏览人次:
  笔者多年来以独活寄生汤加减辨证治风、寒、湿邪侵袭后,肝肾亏损、气血两虚致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症治验,现举例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0~50岁12例、50~60岁15例、60~73岁8例,起病至来诊时,病程4个月以下4例,4~8个月13例,8个月~3年18例,全组所有病例都经过西药治疗,用止痛片并激素等。效果并不显著。  
  本组病例一般都有关节病、腰膝酸软3个月以上病史,多为白天工作时间长或久坐疼痛为甚。腰痛时腿从髋部至足底部,以及牵引患侧坐骨神经痛。一般突然出现下肢疼痛,急性发作,沿线麻木疼痛难忍,不能行走,肌肉跳动刺痛等,观察局部无红肿,两腿温度无明显差别,胃纳一般,大便稍溏,小便清长,脉沉细而紧。

    1.2 治疗方法 《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6g,当归8g,芍药15g,川芎8g,熟地黄15g,杜仲15g,牛膝15g,人参6g,茯苓15g,炙甘草5g,肉桂心4g。临床治疗以40~60岁为主,并根据病情轻重而增减,适当调整剂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水浸泡20min,3碗5分煎成9分,第二次2碗5分煎成7分。

    随证加减:如右下肢腓肠肌依然疼痛,上方加木瓜15g,地龙6g,穿山甲9g,以加强通络之力,并引药下行,大便稀溏加白术15g,淮山20g。

  2 治疗结果

    本组共35例,平均治疗3个月左右,最长5个月,最短2个月;其中好转25例,占71.4%,减轻8例,占22.9%,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1993年8月13日初诊,患者各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已2年,腰痛1年多,1993年7月,突然出现右下肢疼痛,经当地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急性发作,经中西药久治效果不明显前来我院就诊。患者右侧坐骨神经沿线麻木疼痛难忍,不能行走,肌肉跳动刺痛,观察局部无红肿,两腿温度无明显差别,气候变化时疼痛加剧,胃纳一般,大便稍溏,舌质淡,苔薄偏厚,脉沉细稍紧,证属寒湿偏盛之证。治宜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予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8g,党参15g,桑寄生12g,当归8g,茯苓15g,白芍10g,防风10g,炙甘草5g,白术10g,苍术6g,川牛膝10g,杜仲15g,细辛6g,北芪15g,桂枝6g。配6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6剂后,患者疼痛开始减轻。8月19日二诊,续予上方加徐长卿10g,狗脊15g,川断15g,服9剂后,腰痛继续减轻,右小腿腓肠肌依然疼痛。8月29日三诊,照上方再服9剂。9月8日四诊,上方加木瓜15g,地龙6g,穿山甲10g,以加强通经络之力,并引药下行。服上方9剂后,腓肠肌仍然疼痛且并足小趾麻木,又按三诊方加蜈蚣3条,小趾麻木加白花蛇3g。再服1个月,诸症消失,仅在行远路时,有酸软无力感, 观其舌质淡,脉细缓无力,按原方去独活、秦艽、细辛、防风,加狗脊15g,五加皮10g,木瓜12g,炙北芪30g,鸡血藤30g,以补肝肾,健筋骨,巩固疗效。随访2年无复发。

    4 讨论

  在治疗腰腿痛疾病中,细辛配防风可使骨中之风、湿、寒邪从肌表而发散。止痛之效显著,是治疗此类病证的必用之品。本病病机是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邪气痹阻经络。治疗风、寒、湿痛证,可首先用草类药,待用草类药根物不见显效时,再渐加虫类药。由于此病较为顽固,久延难愈。往往开始显效较快,后因余邪停滞肢体末端,则收效较慢。这时可选加白花蛇6g,苍术10g,白术10g,亦是常用之品,因湿邪留滞,脾经被困,内外合邪,可加重病情,而两者合用能燥湿、健脾,使脾运湿去。此方用药,有攻有补,攻补兼施。方中细辛、桂心、当归为主药,不可减缺,细辛能搜肾经风寒,桂心配当归能温肝经血虚寒滞,防风、秦艽祛风、寒湿邪外出且能止痛,以上各药属攻;杜仲、寄生、牛膝、熟地等有补肾养血之功,人参(可用党参代)、茯苓、炙甘草、北芪、白术5种名药有补气之功,木瓜、鸡血藤、徐长卿有通络、活血、止痛等作用,患痹症者,多兼有正虚和邪实,若纯用补药或攻药则会滞邪或正气更虚,故采用攻补兼施,通络活血止痛并用的药物,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总之,对风寒湿痛的治疗(1)要注意祛邪,(2)要注意健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3)要注意补肝肾,强筋骨,因风寒湿之邪杂至,往往是迁延难愈,日久必累及脾肾而筋骨受病,故以补肝为要,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单位:515001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