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目的:探讨用点穴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用 改良的点穴疗法治疗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一例,混合型小儿脑瘫一例,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综合评价,观察康复疗效。结果: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显效,混合型小儿脑瘫有效。结论:用 改良的点穴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点穴疗法;小儿脑瘫;临床体会
小儿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是指婴幼儿在脑组织未发育成熟之前,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损害,造成以非进行性中枢运动障碍及姿势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语言、情感、行为等障碍的综合征候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严重者可伴有智力低下、感觉障碍、不随意运动和抽搐发作;病理检查可见大脑某区软化、萎缩和发育不良,严重者有脑实质缺损和畸形。本病属中医胎弱、手足拘挛、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美国发病率0.1%~0.3%,脑瘫患者约有50万人[1],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6.0%[2],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国内主要运用康复疗法(PT 、OT、ST等)、中医中药、推拿按摩、针灸、穴位注射、西药、高压氧、以及手术治疗等,但总体效果一般,综合治疗有效率约68%左右[3]。运用李林点穴疗法治疗脑瘫效果良好,受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重视,研究结果显示,优良率达58%(近期疗效为60%),总有效率高达88%,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笔者运用改良点穴疗法(李林点穴疗法结合马秀堂的点穴手法加上李墨林的按摩手法)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显著,详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临床分型根据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参考1988年佳木斯会议脑瘫分型[4],将该病主要分为四型。
1.1痉挛型
1.2手足徐动型
1.3共济失调型
1.4混合型
2病人资料
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冯某,女,入院时两岁四个月,不能行走,轮替运动失常,肌张力底下,柳州妇幼医院确诊为脑瘫;混合型脑瘫周某,入院时一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肢体痉挛,肘、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足尖着地,柳州妇幼医院确诊为脑瘫。均在柳州妇幼医院住院治疗过,冯某治疗无效,周某有进步,但效果一般,于2009年10月转入我科治疗。
3治疗方法
3.1准备手法[5]
点(用中指震颤、左右揉、点打)合谷、阳溪、阳谷、小海、缺盆、中府、极泉、太溪、足三里、风市、环跳、冲门、承山、委中等穴。
3.2主要穴位
点弹穴位(神藏、灵墟、神封、上中下脘、天枢、气海、关元、人迎、百会、四神聪、肩井、内关、夹脊、风池)、重掐指甲根。
3.3耳穴
扶聪(交感)、扶智(膈胃交界处)、扶明(耳屏内侧面之中央凹陷处)、翳风、翳上
3.4疗程,一个月一疗程,每天15分钟。
4 治疗结果
4.1疗效评价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我们根据各类型脑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后的改善程度定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痉挛型者以外展角、窝角、足至耳角的改变程度为标准。显效。治疗前改善60º以上有效,疗前改善30~60º无效;治疗前改善小于30º手足徐动型,不随意动作减少75%以上为显效,随意动作减少50%~75%为有效,治疗前减少不足50%为无效。共济失调型:宽基步态明显改善,能独立行走距离增加5~
4.2结果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显效,混合型小儿脑瘫有效。
5典型病例:
冯贝平,两岁四个月,父亲冯林,电话:13481777280 广西融水县玉七岭,于2009年10月.就诊、患者不能行走,扶站时脚跟不触地,但可独自支撑坐稳,不会自己翻身,抱起时有僵硬感,面容痴呆,无听觉反应,双眼睑下垂。按改良点穴疗法治疗,21天后可以不扶东西自己站立,4个月后可以自行行走
6讨论
小儿脑瘫属祖国医学“五迟”、“五软”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感受邪毒,髓海受损,病理改变涉及到肾、肝、心、脾及脑、髓、骨、脉等多个脏腑器官,故中医临床常以调补肝肾、益精生髓、醒脑开窍、养心益智、疏经通络、强筋壮骨为基本治疗法则。
人是一个整体,穴位与脏腑相对应。现代研究证明,刺激穴位能改善周围循环功能,激活感觉功能,改善颅内血循环,改善大脑皮层活动,提高肌力,缓解肌张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通过对患儿强烈穴位刺激后,激活和修复神经细胞应激功能,改善智力障碍和运动障碍。脑瘫病灶在脑,头皮距脑最近,头部经络与脑关系甚密,上行于头部的经络、经别、经筋、络脉都直接或间接与脑联系,激活相应区域,调整大脑功能。点穴治疗的作用能延长刺激时间,激发经络经气,调整改善机体机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促进气血流通,使已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
点穴疗法不但改善末梢微循环、心血管循环,而且能改善大脑的循环状况。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病灶部位已经损害的细胞难以再生,但其周围部分受损者常处于休息状态,正常神经细胞的极大部分亦处于休息状态。点穴治疗刺激促进了脑循环量的增加,可能激发部分受损或其余正常神经细胞的潜能,使其活跃起来,参与功能活动,使发生机能障碍肌体得以康复或部分康复,产生临床疗效[6]。
而经过改良的点穴疗法既吸收了李林点穴的精华,在治疗前运用李墨林的准备手法,活血通经,提高效果,在操作上运用马秀堂手法,刚柔相济,又让患儿容易接受,这套改良点穴疗法操作简单,施治安全可靠,不受年龄及设施条件简陋的限制,患儿容易接受。治疗中重在辩证取穴与循环取穴相结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庆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6。
2吴同申,孟茜,周立江,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新进展,中国康复,1996,11,82。
3刘震寰,小儿脑瘫家庭康复守则,香港,香港医药出版社,1999。
4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5-109
5天津医院,按摩,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1
6林超雄,香港国际耳穴诊治研讨大会交流(香港2005,11)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