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诊疗技术 » 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在疼痛诊断的应用
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在疼痛诊断的应用
  •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0/5/10 14:09:49 来源:互联网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在疼痛诊断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在临床研究和科研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功能磁共振(fMfRI)利用在不同刺激状态下,兴奋脑区脑血管内脱氧血红蛋白(顺磁性物质)和氧合血红蛋白(抗磁性物质)浓度的改变进行成像,间接反映了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达到脑功能成像的目的。当神经元兴奋时,局部脑血流的增加显著高于无神经元兴奋部位,因而局部血氧浓度增加,同时氧耗量增加,但其幅度较低,因而最终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而脱氧血红蛋白量相对较低。氧合血红蛋白是抗磁性物质,对MR信号没有影响,脱氧血红蛋白为顺磁性物质,它的存在会产生磁场不均匀性,能促进氢核的去相位。由于大脑兴奋区顺磁性物质相对减少,导致去相位减慢和T2延长,在T2加权像上表现出信号增强,两者的浓度差异导致了MR信号的变化。由于fM RI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目前已逐步应用于临床疼痛的相关研究。


    临床疼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种类型疼痛的定位以及镇痛的中枢机理方面。对于各类急、慢性疼痛,可以根据疼痛的性质运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在三叉神经痛的fMfRI研究中,由于此类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常在瞬间产生较剧烈的疼痛,因此在研究时采用事件相关设计(event-re-lated design),运用短时电刺激造成三叉神经的疼痛,同时进行fM RI扫描。


    内脏痛是临床疼痛研究中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的重视。尤其在消化科常会遇到大量患有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患者,这类患者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往往会存在胸痛、反酸、腹痛、腹泻等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fMRI的优点为临床内脏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对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人,往往给予扩张性刺激,通过球囊对直肠下端肛管刺激;在研究胃食管返流病(GRED)患者时,除了球囊扩张刺激,还可以给予酸刺激,而食管下段的滴酸刺激更贴近临床病理状态。同时在实验设计上为了获得明确的与刺激相关的大脑皮层激活,内脏痛的研究常采用组块设计(block design)以提高敏感性.


    综上所述,针对所研究的疼痛的特点和性质,采用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方法, fMRI能够准确的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对临床急、慢性疼痛的反应,有助于揭示疼痛中枢相关机制。随着对疼痛及镇痛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会不断完善, fM RI将在临床疼痛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定是今后一项更客观的指标。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