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疼痛学苑 » 国际动态 »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
  • 作者:巴德年 浙江大学医学院 更新时间:2010/4/24 17:07:42 来源:中西医疼痛医学网 【字号: 】 浏览人次:
[导读]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
      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即将到来。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诸多学科相汇合的医学科学如何走向?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制定战略,迎接医学科技大发展的新时代?这里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一)科学重点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转移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对卫生保健、身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5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把科学研究重点转移到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方面来,如美国1982年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992年达到15%,到2000年时将达到19%,超过任何其他领域。
      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关于生命现象和本质、生物结构和机能及其各种特性认识的一系列突破,促成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人类从生产中被奴役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变成驾驭生产的主宰地位,从而使人类有可能并且需要来研究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存、发展、特别是享受的基本需要,须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人类在“征服”和“控制”自然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后果,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水土流失、酸雨频繁、臭氧空洞等等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使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了解和调控生命过程、认识和控制疾病,保证和维护身体健康、创造和谐利于健康的生存环境、调整人和自然关系、解决农业、环境、资源、医药问题、调节和优化生育、开发人工智能等等紧迫的巨大的社会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许多国家不惜付出巨额资金和巨大代价,集中大批优秀人才,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广泛开展研究,使生命科学发展成为研究和应用范围2最为广泛、分支学科最多的科学领域,逐渐成为本世纪末及下个世纪的带头学科。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确立了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偏振型基础科学战略布局。科学重点的这一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赋予医学科技领域新的历史重任。
      (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1.转变的背景
      (1)疾病构成变化(疾病谱、死因谱变化)
       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的单纯生物病原因素明显的急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结核病等已被控制甚至消灭,社会心理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免疫病、遗传病及外伤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人死于这些疾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从而使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染病和普通病转变为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
      (2)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人口寿命的明显延长,老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老龄人口的比重到2000年和2020年也将从日前的8%分别上升到10%和15%以上,“健康的长寿”将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老年卫生保健将成为重大的卫生任务。随着世界性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除非人类寿命的延长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步,否则社会的、经济的和道德伦理的医疗保健支持体系将不堪重负。探讨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机理和预防对策,以及老年病的防治,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社会心理因素变化
      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被淘汰感、落伍感、失落感的增强,工作紧张、知识和技术压力、活动范围缩小、生活节奏加快、居住及交通拥挤、人际关系紧张、人为灾害频繁等种种客观压力导致身心经常处于应激状态、疲劳状态和精神空虚,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如吸烟、吸毒、酗酒和家庭瓦解等发生频率增加,使精神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忧郁症、高血压、衰弱症和外伤等逐渐成为棘手的医学问题。因此,社会、心理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4)环境因素变化
      城乡工业化、居住城市化、大气、土壤和水等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等对健康和疾病已经和正在产生严重影响,将使过敏性疾患和病毒日趋流行,这些疾患用传统疗法不能奏效。随着太空、海洋、高原和极地的开发,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疾病的防治将提到日程上来。因此环境科学及有关因素将受到极大注意。
      (5)健康概念变化
       尽管WHO早已提出了身心健全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完善的健康概念,但限于以往的经济、文化、医疗水平,人们往往把健康仅仅看做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现在除了疾病防治之外,人们对无病情况下的保健需求日益增加,并追求身体、精神与社会的健全完满和谐状态;医疗并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医学将逐步由医疗向保健和预防转变,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健康(医)学”、“保健体系”和“预防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6)卫生需求变化
      温饱时期的主要要求:有医有药,防病治病,生存兼发展;
      小康时期的主要要求:预防保健,身体健康,以发展为主;
      中富时期的主要要求:身心保健,延年益寿,发展兼享受;
      富裕时期的主要要求:身心健全,环境和谐,以享受为主;
      (7)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增强
      医学属于应用科学,没有技术、方法、手段的革新和应用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发展提高,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理论和方法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获得日趋细微、高效、快速、精密和简便的手段和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当今掀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冲击医学这块阵地,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如全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器官、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等,对传统的医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2.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的健康、疾病和寿命状况归根结底是由遗传因素、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环境因素的综合所决定的,遗传因素主要体现在基因结构与表达功能上,机体机能状态主要指代谢过程和免疫、神经、内分泌三大调节系统,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上述一系列变化,使长期相对稳定的生物医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即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技术(工程)”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把医学引向更广泛、更深入和更复杂的研究层次。现在人们对医学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还要提供与高质量生活相适应的服务,如心理咨询和治疗、劳动保护、营养咨询和特殊护理等,以增进健康。
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引起医疗卫生工作主导、中心、基础、重点、依托及目标等方面一系列变化:
      (1)主导: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变为以健康为主导;
      (2)中心:从单个患者转变为各种群体以至全人群;
      (3)基础: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
      (4)重点:从诊断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
      (5)依托:从主要依靠医学科技和医疗卫生部门自身转变为依靠众多学科和全社会的参与;
      (6)目标:从疾病防治与身心健康转变为身心健全及其与环境的和谐一致。
      (三)人口数量的质量控制将成为医学重点目标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下世纪的人类中心问题。202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人口增长的9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渡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我国到2020年人口将达15亿,接近土地资源理论上的最高承载能力。除数量外,作为人口质量的重要指标的智力低下和遗传病患者也逐年增加。我国现有遗传病患者数千万,每年新发病一百万左右;智力发育不全的痴呆人一千多万,每年新增几十万。形势是严峻的,因此从医学角度研究人口控制将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为了控制人口的数量,当前计划生育科技发展的重点除了加强对现有节育技术、避孕药具的完善与改进的研究,还在进一步研制、开发和引进符合各国国情的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药具,特别是缓释、控制长效药具;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加强计划生育的技术指导。同时,为探索新的节育途径,提高节育技术水平,正在大力加强生殖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精子、卵细胞的发生、成熟、排放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受精机理及有关蛋白及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胚胎着床前、着床过程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生殖免疫与免疫避孕的研究;生育生物工程及高技术的研究;节育药物化学、药理、毒理的研究;避孕药具及其医用生物材料等有关的基础研究。
       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当前重点探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行为及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从实际出发,针对各年龄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加强优生学、围产医学、妇幼卫生、青少年卫生、老年保健、环境、劳动、营养、食品卫生以及社会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开展多学科(其中包括卫生经济、卫生标准等)的综合性研究,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提供先进的科学知识与适宜技术,改善、创造增进健康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环境。
       (四)综合和分化、宏观和微观结合
       当前,分子生物学已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随着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各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形成。这些都使人们有可能进一步向细胞、分子以及更深的层次发展,在微观上日益深入地认识各种疾病以及生命现象的本质。同时,人们认识现象本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每一个较大的问题都涉及到若干以至许多方面和领域,特别是现在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人们需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来从总体上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复杂的卫生问题。于是各种综合学科不断出现。现在在医学科学领域中已形成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生理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内分泌学、医学遗传学、生殖生物学以及医学高技术等十几个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它们既是医学科学深入发展的产物,又是各学科交叉融汇的结果。它们既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具有学科发展的内在属性,又围绕当代重大的医学科学问题展开,具有任务使然的外在特征。因此,它们既可能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又可以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
      (五)揭示生物医学几大奥秘
      当前,生物医学科学多方面的研究已有相当大量的积累,正处在突破的前夜,生物医学几大奥秘正在被揭开。随着关于人脑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系列作为认知、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推理、联想、行为等脑活动物质基础的蛋白和多肽及其相关基因的发现,人脑的奥秘正在开始被揭开;随着关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大分子人工合成和应用研究的迅速发展,生命的本质正在得到阐明;随着人体全部遗传物质染色体定位及核苷酸序列分析这一最伟大的生物学工程的顺利发展,基因奥秘的揭开只是个时间问题,到时人类将进入一个自我认识的全新时代;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尤其是一些重大疑难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基因水平上得到阐明;随着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人类终将战胜这些疾病;医学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使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面貌为之一新。
       1.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重大课题和宏伟的跨世纪工程,它的目标是确定10万个左右活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弄清DNA33亿对核苷酸的顺序,建立人类基因文库,并制定伦理标准。目前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竞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紧研究,美国要花15年时间(1990年-2005年)30亿美元、日本要花100亿日元10年时间完成这一计划。现在已弄清数千个基因的位置和数千万对核苷酸的顺序,几百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
       基因组计划研究在技术上已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只是个时间问题。到下世纪初将取得突破,到时将全部弄清所有基因的位置和核苷酸的顺序,彻底解译遗传密码,为人类遗传多样性提供基因基础;揭示5000种左右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多种重大疾病的易感基因,并由此建立各种新的诊断、治疗方法。
       2.脑科学研究将取得突破
       脑科学被称为科学的黑色堡垒,关于脑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受到极大注意。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20世纪90年代定为“脑科学10年”,足见其重视。发达国家已集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通讯与计算机、心理、语言、信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专家,从分子、细胞、突触、回路、系统、行为及认识各个层次上探索人脑的奥秘。
       预计在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及作用机制、大脑信息接受、传递、处理、存储机制等方面将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将有大的飞跃,大大提高人类认识、利用、保护自然的能力,并将对人类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对生命过程将有全面的认识
        在上述两方面的突破的推动下,加上关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功能及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大分子人工合成及广泛应用的突破,将使人类对自身从个体发生、发育、生长、分化(疾病)直至衰老死亡的全过程、对疾病机制及其转归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将有更为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和手段将有质的飞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本质也会大大增强。
      4.控制重大疾病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疾病,特别是重大疑难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在分子、基因微观水平上及宏观水平上得到阐明;随着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人类终将在下世纪初叶战胜这些疾病。
       (六)医学科研正在向基础医学研究倾斜
       基础医学是整个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重大方面:(1)研究人类同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探讨其对人体素质与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性;(2)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揭示人体的结构、机能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生育、生长、分化、发育、衰老的过程及其机理;(3)从机体(包括心理活动)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4)探讨医疗保健重大技术措施的理论原理(如:药理与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基础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许多较易解决的问题都陆陆续续得到解决,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则越来越复杂,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多学科多领域深入的基础研究,因此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基础医学的突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90多年的颁奖历史表明,医学及生理学研究突破的重点从临床转向基础医学研究:前30年以临床为主,中30年临床与基础各半,近30年以基础为主。当前基础医学发展总的趋势,一方面仍然是分子生物学向基础医学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同时也出现了整体综合的趋势。在基础医学领域内已形成了下列几个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这些学科对当前医学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其针对性,因而有可能成为医学发展的突破点,这些学科又是十分活跃的交叉学科,有可能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
       1.医学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生物膜、染色体、基因组、蛋白质、多肽及酶结构与功能研究、基因定位、遗传密码破译及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基因治疗诊断、治疗及预防(包括病种、目的基因、载体、靶细胞的筛选、处理和基因转移技术方法及转移后表达、更新和调控);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分子机理和遗传控制;有丝分裂启动的分子机制及相关蛋白及基因。
       2.医学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正常和异常细胞生长、分化及其调控机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传递;细胞骨架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组装。
       3.医学遗传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分子、群体遗传学及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以及人类基因文库的建立。
       4.免疫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子免疫学、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及临床免疫学研究。
       5.医学内分泌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子内分泌学、经典及非经典内分泌学研究。
       6.神经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突触、回路、网络及脑的信息传递、处理及存储;神经递质、神经肽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研究;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相互识别、衰老、退化过程的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和情绪、行为的神经基础的研究;神经细胞培养、生长及神经移植和脑移植。
       7.基础药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子药理学、细胞药理学、药物代谢学、免疫药理学、老年药理学、分子毒理学的研究,以及中草药活性成份及新的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研究。
      (七)医药高技术突飞猛进
       医药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是发展现代生物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高技术,必须加强其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统筹安排其工业生产配套技术,促进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开拓新型的诊断和治疗用试剂、新药、生物制品、生物医学仪器和人造器官等。
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一起构成生物技术,其产品(蛋白质、多肽、酶、单抗、疫苗和药物)将使医疗保健水平明显提高。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用于无创伤诊断、治疗和监护的装置(如生物传感器、芯片和计算机)以及与生物体同质的人工器官。重点研究课题有:基因置换和修饰;基因工程新型载体;转基因动物模型;抗生素基因工程;药用植物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增强重组疫苗抗原性的途径;多价疫苗;医学影像技术及图象处理与分析技术;捕捉、提取和记录人体内信息的新技术;人工脏器和器官。
      (八)医学将成为大科学
       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应用科学,在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又与社会所有成员密切相关,最受人们关注。长期以来医学就是许多科学和技术学科实验的场所,医学也正是在各学科的推动下发展的。医学要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不论是关于生命过程及其本质、脑功能、基因功能,还是各种重大疾病都是当代科学的难题、科研的重点,没有最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众多高新技术的支持,是无法进行的。特别随着健康概念和卫生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大,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日益密切,医学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大批学科。它需要集中许多学科的人员、理论和技术来进行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将更大规模更加普遍地向医学渗透,将来的医学绝不是医学家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学科,是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心理、社会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天下。对未来医学科研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必须有全新的观念。
       二、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总方针以及“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确实把医药卫生保健工作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鉴于医药科技研究是生产力主体健康素质的科学保障,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条件,应考虑医药科技的超前发展。
       2.总体战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世纪之交国内外科技(尤其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科技)、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的战略态势为背景,按照医药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适当超前发展的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环境条件、人口结构、疾病构成、卫生需求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的历史性转变,以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防治重大疾病及其他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卫生保健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主线,采取系统思想和重点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思想,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集中精干力量,积极跟踪世界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进一步发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发展应用研究为主,系统而有重点地发展适宜技术,重视开发研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基地的形成,切实加强基础研究,争取有所突破,努力提高我国医学科技的整体的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总体目标奠定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具体方针
       为实现上述战略思想,应采取下述具体方针:
       ①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考虑适当超前发展;
       ②系统思想和重点战略相结合;
       ③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
       ④集中优势,加强集成,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
       ⑤立足国情、跟踪国际,以自己研究、开发为主,同时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⑥树立大卫生观点和国内外整体观点,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协调与竞争。
      4.战略目标
       加强现代医学研究,积极跟踪世界医学领域的先进科技,明显提高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大大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在下世纪逐步接近身心健全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健康目标。
      5.重点任务和关键技术
       ①加强节育技术和生殖健康研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强对于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关键防治技术的研究;
       ③加强药学与制药研究,逐步从仿制转向创制,满足国内需要,并走向国际市场;
       ④加强基础研究,抓住前沿学科前沿课题,结合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需要开展基础性研究;
       ⑤加速发展医学高技术。
      6.政策措施
      ①深化改革,加强立法,建立新型的行政体制和科研体制;
      ②建立新的运行体制;
      ③增加投入;
      ④改革医学教育,加速人才成长,加强队伍建设;
      ⑤加强和扩大国际交流、协作。
      三、关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
      发展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事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何培养一支符合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里把这个问题专门提出来,并就我国医学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谈一些看法。
       我国一些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制和学位制度混乱。我国医学教育现有三、五、六、七、八,五种年制,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若从大学起点算起,有的需要7年,有的8年,有的要9年。博士学位的情况也类似。这种混乱的学制和学位培养制度,不仅造成人才培养规格的混乱,重要的是,由于难以制定准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造成了人才规格区分的不准确,培养质量难以全面保证,同时也不利于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再由于与其他国家没有可比性,势必阻碍我国卫生事业的国际化进程,影响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第二,专业设置过多过细。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通科教育。而我国医学类专业达47个。带来的后果是,基础训练不扎实,以致专业技能难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由于知识技能单一,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突发性变化,造成巨大浪费。如法医学作为一个单独专业,首届毕业生分不出去就是一个例证。第三,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多地注重传授知识,缺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对道德品质和精神素质的培养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结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惯例,21世纪的中国医学教育应该是这样一个模式:
      1.学制和学位
      将现在的3、5、7、8学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批以培养医学博士为目标的高层大学,推行八年制,与北美的模式相似。将大多数医学院校(现在的五年制院校),办成以培养医学学士为目标的大学,学习四年,完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待通过国家医师考试后,再进行一年的生产实习(与国际惯例一致)。生产实习完成后,如果继续在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医院里进行住院医生规范训练二、三年,经必要的考试、考核,合格者可授予医学职业硕士学位。如果再继续专科医师岗位(包括作一年总住院医)培训两年,再做些科研训练,完成一篇以临床研究为主的论文,具有了初年主治医师水平,可授予医学职业博士学位。建立健全这种医学职业学位制度,确保住院医师规范培训, 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好医生的必经之道,应争取尽快解决。
继续保留现在的以科研为主的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制度,实行医学学位双轨制,即医学职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详见下表:
医学学位划分及培养途径
(附图 )
       2.专业设置
       医学教育只设置医学、药学、口腔、护理四个宽口径专业。卫生专业划入毕业后教育,授予硕士学位。若出现更细的专业需求,则在四年制本科教育的后期分化,用于专业分化的时间不长于半年。
        3.关于研究生教育
        医学研究生的两段式(硕士、博士)暂时保留的情况下,逐渐实行五年连续攻博,这样既可拓宽知识、技能的广度,又可较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既可成为科研战线强有力的生力军,又可培养出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我主张,逐步扩大这种五年连续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4.关于医学专科教育
        借鉴国外经验,医学专科教育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医学辅助人员、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一般以两年为宜。
至于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不是靠培养什么规格人才来解决的,而是靠经济与社会发展,靠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医师培训和晋升国家应该立法,要求晋主治医前要在县以下医院(不含县)工作一年;晋副主任医前要在区县级医院工作一年;申请个人执照,也要到县以下医院工作1—2年。这样,每年将保证有十几万医生在农村工作,不仅大大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对医生也是一种极好的继续教育和医德医风、体察民心训练形式。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几十个国家采取类似办法,包括许多发达国家。
学会简介 | 疼痛培训 | 培训基地 | 疼痛研究 | 病例介绍 | 器械介绍 | 名院介绍 |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备案号:京ICP备京ICP备05042447号-3号;
发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学会注册证号:社证字第3555-69号;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住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
| 邮箱:tengtongxh@163.com | 电话:(010)84254689;QQ:326648325